調節池作為水質、水量調節的關鍵設施,防滲膜一旦出現滲漏,不僅影響運行效率,還可能污染周邊環境。定期自檢能及時發現隱蔽隱患,避免小問題演變成大故障。以下梳理調節池防滲膜的科學自檢方式,操作簡單且針對性強。
一、自檢前:做好準備,明確重點
1. 環境與工具準備
先將調節池內水位降至防滲膜表面以下(或排空,若條件允許),清理膜材表面淤泥、雜草、碎石等雜物(避免遮擋漏點,影響檢測準確性);
準備自檢工具:記號筆(標記疑似漏點)、軟毛刷(清理膜面)、真空檢測罩(檢測焊縫)、電火花檢測儀(檢測膜材破損)、手電筒(檢查陰暗角落),若需水下自檢,需準備潛水裝備及水下照明工具。
2. 確定自檢重點區域
調節池防滲膜滲漏高發區需優先檢查:
膜材焊接接縫處(尤其是雙軌焊縫、拐角補焊處);
穿膜管道周邊(如進出水管、溢流管銜接處);
池底與池壁銜接的邊坡區域(易因應力集中出現破損);
曾修補過的區域(可能二次滲漏);
按 “從邊坡到池底、從邊緣到中心” 的順序自檢,避免遺漏。
二、膜材本體自檢:排查直接破損
1. 目視與觸感檢查
沿膜材表面緩慢行走,目視觀察是否有以下問題:
膜材表面是否有針孔、撕裂、劃痕(強光下觀察更易發現細小針孔);
膜材是否有局部鼓包、凹陷(鼓包可能是下方有積水,凹陷可能是膜材被硬物頂破);
用手觸摸膜材表面,感受是否有凸起的硬物(可能刺穿膜材),或膜材是否有發脆、變色(老化跡象,易伴隨破損),發現異常立即用記號筆標記。
2. 電火花檢測(精準找漏)
對目視未發現問題但疑似有隱患的區域(如池底長期積水處),用電火花檢測儀檢測:
將檢測儀探頭貼近膜材表面(保持 2-3mm 距離),緩慢移動掃描,檢測儀若發出聲光報警,說明此處膜材有破損(電流通過漏點與下方接地裝置形成回路),立即標記報警位置;
檢測時需保持膜材表面干燥(潮濕會干擾信號),邊坡區域移動速度放緩,確保無死角掃描。
三、焊縫區域自檢:杜絕密封失效
1. 真空檢測(針對雙軌焊縫)
對雙軌熱熔焊縫,用真空檢測罩扣住焊縫中間的檢測溝,啟動真空泵使罩內形成負壓(按設備說明操作),保持 30 秒以上:
若壓力表數值穩定、罩內無氣泡,說明焊縫密封完好;
若壓力下降或罩內出現氣泡,標記此處為焊縫漏點(多為虛焊、漏焊);
拐角、狹窄區域需用小型真空罩,確保完全覆蓋焊縫,避免因檢測范圍不足遺漏漏點。
2. 外觀與剝離檢查
目視檢查焊縫外觀:是否有斷焊、跳焊、熔邊不均勻(如一邊厚一邊薄),或焊縫表面是否有裂紋、起翹;
對疑似問題的焊縫,用手輕掰焊縫邊緣(力度適中),若焊縫出現開裂或與膜材分離,說明焊縫強度不足,需標記后重新補焊。
四、特殊區域自檢:聚焦高風險點
1. 穿膜管道周邊自檢
檢查管道與膜材的銜接處:
目視觀察密封膠是否有脫落、開裂,焊接處是否有縫隙;
用肥皂水涂抹銜接處,若有氣泡產生(需保持管道內有一定壓力),說明存在滲漏,標記滲漏位置;
若管道周邊有混凝土包裹,需檢查混凝土是否有裂縫(裂縫可能導致水滲入膜材與管道之間),發現裂縫需進一步檢查膜材是否破損。
2. 水下區域自檢(若無法排空)
對無法排空的調節池,潛水員攜帶水下手電筒、水下電火花檢測儀進行自檢:
水下目視觀察膜材是否有破損、焊縫是否開裂,重點檢查水下管道周邊;
用水下電火花檢測儀掃描疑似區域,發現報警立即標記(可結合 GPS 定位,方便后期修復);
自檢后記錄水下漏點位置、數量,確保修復時精準定位。
五、自檢后:問題處理與記錄
1. 漏點復核與修復
對標記的疑似漏點,更換檢測工具重復檢測(如真空檢測后用電火花檢測復核),確認漏點真實性(避免因設備誤差誤判);
小面積破損(如針孔、小裂縫)用同材質補丁焊接修復,大面積破損或焊縫失效需重新焊接,修復后需再次自檢,確保無殘留隱患。
2. 自檢記錄存檔
詳細記錄自檢結果:漏點位置(以池體邊緣或固定標志物為基準)、漏點類型(膜材破損、焊縫漏、管道周邊漏)、修復方式及時間,必要時拍攝照片存檔;
建立自檢臺賬,定期對比歷次自檢記錄,分析滲漏規律(如某區域反復滲漏,需排查深層原因,如地基沉降),為后續維護提供依據。
調節池防滲膜自檢的核心是 “全面覆蓋、精準定位、及時修復”,無需專業團隊,按上述方法操作即可有效排查隱患。建議每季度至少自檢 1 次,雨季或調節池水位頻繁變化后需額外增加自檢頻次,確保防滲膜長期穩定發揮作用。若自檢中發現復雜漏點(如大面積水下滲漏),建議聯系專業團隊協助處理。


魚蝦養殖土工膜
白色土工布
蓄水池光面土工膜
氧化塘光面土工膜
垃圾填埋場光面土工膜